作为《新民晚报》的知名副刊,创办于1946年的《夜光杯》已走过了78载光阴,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成长,也一直是晚餐前后上海市民的日常“精神食粮”。作家王蒙曾表达过对《夜光杯》的喜爱:“这是因为《夜光杯》和百姓在一起,和柴米油盐在一起,和老人文人在一起,不狂也不狷,不牛也不熊,不趋时也不拔高,不自恋也不自怨他怨,不炒作也不招惹是非,不钻营也不表白做态,它的大众化里有着用不着废话的高雅,它的与世无争里有用不着声明的真诚。”近日,《新民晚报》总编辑缪克构做客巨鹿之赞,与读者交流《夜光杯》创办至今的故事。
1946年,《新民报·晚刊》创刊前夕,几个报社同仁聚餐,席间议论即将创办的上海版副刊。当时被称作“副刊圣手”的张慧剑提议,取唐代诗人王翰的诗句“葡萄美酒夜光杯”,命名副刊为《夜光杯》。张慧剑在发刊的编者小启中写道:为了配得上“夜光杯”这个名字,我们应该发扬重侠精神,扩大视野,多为人民大众的生活福利说几句话。创刊号上,赵超构先生以“沙”为笔名开设《今日论语》,这一栏目保留至今。夏衍先生则以“朱儒”为笔名,开设《桅灯录》,后又以“杨震”为笔名开设了《灯下闲话》,发表一百多篇文章。“《夜光杯》是怎么办的?许多报纸上,副刊是附属品,但《夜光杯》一直和正刊一样,在报社总编辑的统一领导下,服务于人民群众所关切的问题。直到今天,《新民晚报》的《夜光杯》每天两个版面雷打不动,我们把《夜光杯》看作和新闻一样的地位、一样的重量来办好。”缪克构说。
如今《夜光杯》的两个版面,最早的风格也是赵超构先生定下来的。“他提出一个版面雅正,包括文史、札记、古今中外,另一个版面通俗,可以讲服装、家具、买小菜、电影明星,这样的‘守正’,我们一直坚守至今。”缪克构表示。在雅俗共赏的同时,《夜光杯》特别关注普通读者来稿,经常会出现名人与普通作者“同台”的情况,“如今依然有许多自由来稿,有很多还是手写的,有的文章写出来厚厚一沓,编辑看完后根据质量选用一部分。虽然工作量非常大,但我们希望普通读者的文章能够在《夜光杯》上刊发出来。我们并不只是看重名家,也非常重视普通读者的来稿,重视老百姓的感受。”
“《夜光杯》编辑部在长期实践中提炼出八个字‘杂、俗、新、实、知、美、趣、变’,要做到雅俗共赏、传递真善美。”伴随时代发展,许多读者也看到了《夜光杯》的创新。如每到星期天,《夜光杯》就有八个版面,从封面人物,到纪实、评论、作文等,内容丰富好读,并在视频、《夜光杯》朋友圈、直播等领域均打开了生动局面,“年轻一代的作者、年轻一代的读者不断在新媒体上培养起来,这是最令我们高兴的事情,说明我们的事业长青,能够一直办下去。”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